对不起,您的思想正在开会
时常被外文学术著作的中文译本搞得一头雾水。比如,眼前的文章白纸黑字地说:
契约是双方思想的会晤,双方思想未达合意即无契约。1
依稀看见两个脑子正围坐在桌边谈判 😱 一般而言,合同想要有效,当事人之间确实要达成合意——清楚彼此意图,同意合同目的,但双方必须“会面晤谈”这却从未听说过。以上译文好像没错,又好像哪里不对劲。这恰恰是不少学术著作中文译本的毛病——看完好像懂了,又好像没有完全懂,反复揣摩之间,读者的智力和自信备受折磨,久了便丧失了“猜”的耐心。
文章注释称,此句引自霍姆斯的《法律之路(The Path of the Law)》。霍姆斯(Oliver Wendell Holmes Jr.,1841年-1935年)是美国著名法学家,曾担任联邦最高法院大法官。这篇文章1897年发表于《哈佛法律评论》,原文提到:
We talk about a contract as a meeting of the minds of the parties, and thence it is inferred in various cases that there is no contract because their minds have not met; that is, because they have intended different things or because one party has not known of the assent of the other.
看来,最初的译者把mind当做了“思想”,把meeting当成“会晤”。这样的译法错在哪里呢?
-
汉语里“思想”的意思庞杂。它可以指观点(比如“毛泽东思想”),可以指道德品质(比如“故意找我岔子,你这是啥思想!”),可以指思维的条理脉络(比如“她思想缜密”),也可以指念头和想法,甚至还可以表示想念和相思。a meeting of the minds自然不是说(合同双方)志同道合或是臭味相投,也不是说他们心心相印。其实,以上英文里“…because they have intended different things…”已经告诉我们,这里的mind是指desire,即“意愿”,或者“(合同各方)所想要的东西”。用“思想”译mind显得大而无当。
-
meeting来自动词meet。meet自然可以表示会谈,但这里说的却是“就观点、愿望或意见取得一致”,比如:
The firm has done its best to meet us on that point.
公司在那方面已尽了最大的努力来满足我们的要求。2
如此看来,a meeting of the minds指的应该是想法合拍,目的一致,查询词典接着证实了这一猜测。这不正是文首所说有效合同的成立条件吗。语境、常识和工具书既然吻合,原文可以译为:
我们常把合同当作当事人之间的合意,有些案子推定当事人没有达成合意,于是以此为由认定合同不成立——比如当事人意愿相左,或者一方不知另一方已经同意。笔者译文
词义明确了,但文章的写法仍有问题。“契约是双方思想的会晤,双方思想未达合意即无契约”,纵观上下文,这里想说契约关系之下双方地位平等。可是,正如笔者译文所显示,原文里霍姆斯这句话并没说完,他既不是突出合同双方地位平等,也不是强调“思想”一致。恰恰相反,霍姆斯先摆出这一现象,然后阐述了自己的异议。他认为,对于合同效力,内心目的(minds)是否一致(meeting)无关紧要。关于这一点,不仅《法律之路》里接下去有阐述,前一年(1896年)他就曾写道:
It does not matter in the slightest degree whether minds meet or not. If the external expression on the one side and the other coincide, the fact that one party meant one thing and the other another does not prevent the making of the contract.
内心意愿是否一致丝毫不重要。双方想的即便不同,但只要表达出的意思相符,就不妨碍订立合同。笔者译文
也就是说,“思想的会晤”译法已然不妥,摘引“a meeting of the minds”时不对原文背景做出说明,更容易让读者误把这一反面论据当作霍姆斯本人的观点,有断章取义之嫌。
学术著作的中文译本既“信”且“达”,读者才不至于费劲到脑子宕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