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个聪明的好人——谈《经济学人》的“双标”
今天看到有人拿英国《经济学人》相隔十年的两期封面比较,指出这一知名的周报搞“双标”——十年前害怕中国输出环境污染,如今又担心中国输出先进的环保技术。
据说,《经济学人》的政治立场属于激进中间主义,经济上属于自由主义。既然是经济自由主义的拥趸,何至于恐惧先进的环保技术?让我们来看看,两篇文章究竟说了啥。
2024年这篇文章《蜂拥而来的中国电动汽车》 原题:China EVs Onslaught 提到中国可能再次对发达国家制造业造成冲击的担忧。这一担忧源自于中国汽车制造业的迅猛发展和海外出口的扩大。文章指出,有些人担心,与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中国商品大量进入国际市场,导致美国制造业岗位流失的“中国冲击”类似,如今中国的汽车制造商,尤其是电动汽车制造商如比亚迪,正在崛起并可能冲击西方市场。
文章分析了中国汽车制造业的崛起、受到的政府补贴、西方的保护主义反应,以及这一现象可能带来的环境益处和经济机遇。文章作者认为,应该欢迎而不是恐惧中国汽车的成功1,因为价格更便宜的中国电动汽车将有助于环境转型,提高消费者的实际购买力,同时刺激本土企业提升竞争力。
文章最后呼吁西方国家的政策制定者不要采取保护主义措施,并在中国的汽车制造业在全球市场占有重要份额的背景下,要认可其潜在的积极效应。
可以看出,《经济学人》此文无意渲染“中国在绿色技术方面的领先地位”的“威胁”。恰恰相反,文章提出中国电动汽车给西方社会带去的好处大于坏处,文内甚至给中国电动汽车做起了广告。比如,
中国电动汽车外形炫酷,功能超强,而且价格合理,目前影响其出口的是没有足够船来运车。
Chinese EVs are so snazzy, whizzy and—most important—cheap that the constraint on their export today is the scarcity of vessels for shipping them.
还比如,
何况,中国汽车不仅价格低廉,而且质量更高,尤其是通过连接互联网,电动汽车的智能功能表现出色。
And Chinese cars are not only cheap; they are better-quality, particularly with respect to the smart features in EVs that are made possible by internet connectivity.
2013年文章《世界最大污染者》 原题:The world’s worst polluter 则主要讨论了中国急速的工业化进程如何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中国如何开始应对环境问题,以及这一过程对全球来说意味着什么。文章还强调了西方国家需要继续以身作则,并支持中美双边协商以减少温室气体排放。
由此看来,英国《经济学人》十年前呼吁中国政府加快治理污染,十年后呼吁本国政府接受中国电动车,两件事毫不相干,何来“双标”?那些心里感到被“双标”的,大可不必愤懑。至于那些一味拼接附会、苦心孤诣营造矛盾的,继续努力,下次争取真正骂到点子上🏁
-
原文:“In fact, the successes of Chinese cars should be celebrated, not fear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