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中国史》中译文的可读性
目录
工作中偶然翻看《剑桥中国史》部分卷的中译本,感觉译文可读性普遍不好。类似这样的句子几乎随处可见:
近来,西方学者已经更加充分地在利用中国和日本的具有悠久传统的历史学术成果了,这就大大地增进了我们对过去事件和制度的明细的认识,以及对传统历史学的批判性的了解。
译文紧贴英文不离左右,照搬原文结构,读者几乎喘不过气来。
笔者查到上面译者的另一部译著,发现“问题”是一样的。比如:
这是一个(当时)十分年轻的学者依靠当时所能掌握的史料试图以新眼光审视这一课题而写成的一部不尽完美的著作,加以利用,是会有一定的价值的。
译文不仅不符合中文表达习惯,而且原文的逻辑也没有表达清楚,更像是没有经过调校的“半成品”。
笔者试改译:
中国和日本的历史研究成果向来丰富,近年西方学者对其利用愈发充分。得益于此,我们不仅对于历史事件和制度的方方面面认识更加全面,而且对于传统历史学的批判性了解也进一步加深。
这部著作写成时,作者尚属年轻,唯穷其史料,尝试新的研究视角,尽管存在瑕疵,但如果加以利用,仍有一定价值。
当年能够参与翻译皇皇巨著《剑桥中国史》的八成是业内大拿,有的译者后来还获得过译届很高褒奖。尽管如此,从可读性来看,笔者认为上述译文至少现在很难称得上合格。
爱中文,尽心力,当今的年轻译者,加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