漂亮沙漠和木薯布丁
原文是一篇军事论文,不仅强调与时俱进地调整军事战略,还提出了战略调整过程里遇到的困难。部分译文体现出译者疏于调查背景知识,语境把握不牢,语法判断也存在偏差。以下举例分析。
在强调与时俱进的重要性时,原文作者对比了当前和过去的作战环境。他引用了科林·鲍威尔1有关海湾战争(1990年8月至1991年2月)的话:
The war, he said, “was that Cold War battle that didn’t come, without trees and mountains. We got a nice desert, and we got a very, very incompetent enemy to work against.”
译文:
他说,这场战争“是未能打响的冷战”,在没有树林和山丘的战场上,我们有一片漂亮的沙漠,以及极其无能的敌人。
鲍威尔不是导游,“漂亮的沙漠”显然与军事语境不合。所谓 nice ,想要强调的是什么?这里需要联系冷战背景,关键是理解前面的“树林”和“山丘”。
1990年8月,伊拉克军队入侵科威特,推翻科威特政府。苏联当时尚未解体(1991年12月),因此在鲍威尔眼中,这场战争仍然属于美苏对峙的全球格局里的局部冲突。但是,海湾战争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与冷战期间的朝鲜战争(1950年6月-1953年7月)、越南战争(1955年11月—1975年4月)和阿富汗战争(1979年12月-1989年2月)都不相同。
阿富汗多高原山地,苏军缠斗九年疲于奔命;越南不仅有山脉,还有丛林,美军武器同样难以奏效。1962年至1963年,鲍威尔作为南越军队顾问在越南服役,他曾经踩到尖竹钉,结果大面积感染,此种山林梦魇想必让他刻骨铭心。弄懂了文中角色脑里的“树林”和“山丘”,我们就不难理解,当鲍威尔在海湾战争的战前简报上看到伊拉克的无垠沙漠时,他心里会生出这样的感慨——怎么这么平!
了解背景之后,为了还原以上言外之意,并且让读者更容易读懂,译文不妨做些断、改、添。
他说,这场战争“是没有打响的冷战,既没有隐秘的丛林,也没有崎岖的山丘,我们要对付的只有平坦的沙漠和极弱的对手”。
除了背景知识(或者称“业务常识”),译者可以倚靠的还有语境。所谓语境,强调译者须牢牢把握作者的立场、观点、目的,不要“跟丢”。比如,原文作者指出,由于部门利益错综复杂,调整军事战略并非易事。在谈到各军种之间协调立场时,作者说:
As one senior officer involved in the effort observed, the process was designed to produce “tapioca” (pudding) as each service moved to defend its programs and budgets against any concept that risked compromising them.
译文:
正如某位参与其中的高级官员所观察到的,“达成共识”的过程就像制作“木薯布丁”(tapioca)时去除毒性的过程,因为各军都不愿意为任何可能砍掉其项目、削减其预算的作战概念而冒险。
原文并未提到“毒性”,译者这样处理自然有其考虑。但是,这样的表达是否符合原文含义?据说在英国,学生把“木薯布丁/tapioca pudding”这种甜品称为“蛙卵/frogspawn”。一团蛙卵什么样子,读者应当并不陌生,拿来刻画表面和谐、实则各自算计的情形也许更贴合语境。再剔除与读者无联系的比喻,译文可以调整为:
正如一名参与其中的高级官员所说,所谓“共识”其实是貌合神离的各说各话,各个军种都为自己的项目和预算辩护,只要新的概念可能砍掉其项目或削减其预算,他们就会发起抵制。
最后,除了表达以外,译文理解上还存在语法硬伤。原文里, risked 是他动词,即“(新的战略)概念危及项目或预算”,而译文里 risked 不但改变了主语,而且成了自动词。此外, that risked 是一个定语从句,即便要说明“各军/each service”,也应当紧靠其后,而二者实际相隔遥远,之间并没有直接关联。
看来,常识、语境和语法,译者都不可轻视。
-
1990至1991年的海湾战争里担任美军参谋长联席会议主席。 ↩︎